跳到主要內容區

   藝術中心25週年特展:滴水穿石的創價之道


 

一、活動介紹:


展覽簡介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於1998年3月,今年恰逢25週年。位在任垣一樓的藝術中心展區,中庭裡有枕木、楓香與雕塑品置於其中,其穿透性空間感一直為藝文界所稱道,它促使創作者、藝術作品與觀者在此幽靜的場域,產生新的連結。

藝術中心成立之初,承蒙倪再沁教授捐贈其個人收藏品百件,為校方之典藏志業建立堅實的基礎。爾後透過多元性的藝術展演以饗師生與社會大眾,並製作精美畫冊為臺灣美術史留下重要記錄,又引進大型藝術品進駐以達美化校園之功,在臺灣大專院校中享有優異的名聲。

本次展覽將展場規劃為幾個展區:—樓的「海報裝置」、「畫冊出版品」、「藝術美學主題書展」、「線上導覽和校園聲景」和二樓的「典藏品精選展示」。畫冊專輯依媒材/專區分類,包含:(1)水墨、書法;(2)油畫、壓克力;(3)膠彩、水彩、素描;(4)版畫;(5)雕塑、裝置;(6)攝影、其他;(7)女性藝術家畫冊專區。

藝術中心不算大,但有些滲透能量,這滴水穿石之力,正是其所倚賴的創價之道。此展不僅令人享受多元繽紛的藝術能量,亦盼藉此回顧之力,迎接更飽滿豐盈的下一個25年!


畫冊分類介紹|
◆水墨‧書法
黑白調子的水墨畫與書法藝術,以紙、筆、墨反映出人文精神、現代思想、感情及色彩。藉由不同的筆墨技法,來表現物象的形體結構、明暗層次及書寫的筆情墨趣。藝術家以獨樹一格的墨痕墨線開創當代水墨的可能性,突破傳統展現書藝美妙。

◆油畫‧壓克力‧複合媒材
油彩為利用油劑調和顏料所作之畫,其特色是容易掌握色調和色彩的濃淡,以及表現出光影最佳的效果,厚塗、薄畫、重疊技法皆適宜。依創作表達的需要,除了使用畫筆之外,亦可利用手指或畫刀等替代性工具表現。壓克力彩原料可溶於水,質地可輕透如水彩般上色,亦可厚塗如油彩般產生厚實感,是綜合油畫和水彩特性的一種媒材。

◆膠彩‧水彩‧素描
「以膠繪彩」的膠彩畫是藉由動物膠為媒劑,調融礦物質、土質、金屬等膠彩類顏料所繪出的作品。膠彩畫在西洋文化的激盪下,曾被命名為「韓國畫」、「日本畫」,在臺灣日治時代則稱之為「東洋畫」。東洋畫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的官辦美展中,歸屬為「中國畫」或是「國畫第二部」,直到1977年經林之助教授倡導正名為「膠彩畫」。

◆版畫
臺灣版畫淵源於福建、廣東,在台灣光復前,仍屬廣於流傳民間的民俗木板年畫,題材也不外乎是宗教裡的神像或一些吉祥的圖案等。到了四○年代,漸漸有了以插圖、宣傳品等方式出現的木刻版畫作品。五○年代開始有「現代版畫會」的成立,其創作打破了以往傳統版畫侷限,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呈現臺灣版畫創作的多樣風貌。

◆雕塑.裝置
早期臺灣的巨型雕塑多以具象人體居多,一九八○年代前後,臺灣社會的改變影響了臺灣的雕塑創作。雕塑家的作品不但形式上豐富多變,材料運用也極為廣泛,以鋼鐵、大理石、木材、青銅、壓克力等為媒材,為臺灣雕塑創作開展了一個新的方向。而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場域中,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文化、觀念進行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藝術展示型態。

◆攝影/其他 
攝影分為使用底片的傳統式照相機和運用記憶體的數位式照相機,它是一種運用化學感光質材,經由曝光的過程,將影像紀錄在感光質材上的藝術。攝影發展歷經不同的變革,透過攝影家們深刻紀錄常民的生活樣貌,累積珍貴史料,並體現出其影像創作的美學底藴。

◆女性藝術家畫冊專區
自2008年以來,藝術中心陸續邀請女性藝術家或策展人與我們分享多面性的創作成果。其中包括運用複合媒材、對生命經驗有深刻的省思與觀照的陳幸婉;探討繪畫美學中的陰柔因子、由施淑萍老師策展的「胭脂扣」;擅長自動性技巧與抽象繪畫表現的「東方畫會」成員黃潤色;蘊含本土意識、女性意識的卓有瑞;以白色大理石細膩雕塑自然極光的彭郡茹;追求純真的心靈感受的「五月畫會」成員鄭瓊娟;來自智利Pamela Hevia 的布面版畫創作;新銳刺繡、軟雕塑張恩慈;在水墨傳統的脈絡中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表述語彙的袁慧莉——她們的作品在在給予我們驚艷之視野,箇中的光彩、大器,完全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氣勢。


藝術品典藏|
藝術中心的典藏作品在台灣美術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乃是受惠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前館長倪再沁老師(曾在本校中文系任教)與其家屬捐贈的收藏品。藝術中心成立之初,倪老師率先捐贈其個人收藏品102件予本校,2016年過世之後,透過其子倪又安老師又捐贈30件收藏品,故我們是擁有倪再沁老師生前完整收藏品的唯一機構。除了倪老師收藏品的捐贈之外,多年來我們透過與駐校藝術家以及諸多個展者的合作,目前已另外累計233件捐贈作品。
網站:
捐贈典藏


線上導覽|
「線上導覽」分為展覽選粹和典藏品精選兩個系列,此為一系列的回顧展覽影片,透過藝術中心曾經出版的畫冊專輯作品為優先,將展覽的核心概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影片或搭配作者介紹、作品簡介和展場拍攝照片等方式呈現,試圖以更親近民眾的方式,讓觀者可以透過新的媒介認識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並邀請大家實地走進藝術場館,親自體驗看展之樂趣;另一方面亦提供藝術領域課程教師藉由運用「線上導覽」影片作為教學資源,並進一步安排引導學生至展場觀看原作品並參與導覽解說等藝術活動,推廣藝術教育。
網站:
線上導覽


校園聲景|
聲景(soundscape)是由陸上風景(landscape)轉化而來的一種概念,中文稱之為聲音風景,簡稱聲景,由加拿大作曲家R. Murray Schafer在1960年代晚期所提出,他的目的是引導人們欣賞自然,以及喚醒對於周遭聲音的知覺,後來得到全世界廣泛的迴響。台灣則是在2000年代初期,由學者王俊秀提出相關論文後,聲景乃逐漸得到大眾注目,他對於聲景的分類,至今仍是探勘聲景的方便指標:

◆歷史音:是指已走入歷史,風華不在的聲音。例如空襲警報聲、蒸氣火車的聲音、政治人物的演講聲音等。


◆文化音:文化為依循共同途徑引導人們行為的一切風俗、信仰、價值、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此所指之文化音包括廟宇鐘聲、教堂鐘聲、詩之吟詠聲、野台戲等,皆為文化音收集之對象。


◆社會音:收集現今社會存在且較具意義之各種聲音,是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特有聲音。例如卜卦、學校鐘聲、菜市場叫賣聲、火車氣笛、以及飛機的起落聲等。


◆自然音:是一種非人為的,於自然界存在的各種聲響。例如風聲、鳥鳴、蟲鳴、樹聲、水聲等。(參考王俊秀[2003]-〈聲音也風景:新竹市的音景初探〉

我們希望藉由靜宜聲景地圖,留下這些聽覺景觀,它將是環境演變的歷史紀錄,更是你我珍貴的記憶。
網站:
靜宜大學校園聲景


 

相關資料: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網頁
展出電子書單
主題特展
展場照片

  _ 

  _